須彌座是中國古代建筑基座的標志性形式,所謂須彌按《佛經》的說法就是象征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喜馬拉雅;通過分析須彌座的結構和紋樣特征能指,指出須彌座的結構分為三部分:上下枋、束腰和上下梟,上下枋一般用卷草紋裝飾,束腰上有壸門鑲嵌,上下梟用蓮花紋裝飾;探討了須彌座的結構和紋樣內涵所指,揭示出須彌座獨特的精神內涵,它反映了中華文化的開放性、吸收性以及包容性,也是須彌座能夠流傳至今的原因之所在。
以石雕須彌座為門的群肩。在紫禁城內的宮墻中安裝了不少的門,有牌坊式的門樓、庭院院墻門樓、通道中的門樓等等。這些門有的是隨墻的牌樓門,式樣呈三間七樓式,也有的隨墻門是單座門樓,也有帶看面墻的院墻門樓等多種式樣。
須彌座是隨著佛教的傳入進入我國,也許是因為中國古建筑原本就有顯著的臺基,所以須彌座這種新的輪廓和雕飾被順理成章地接受了。須彌座除了用于擺設,還可用來作為石塔、牌坊、影壁、華表和石獅、香爐等物品的基座。
須彌座束腰部位一般都雕有佛傳圖和佛教人物。這些石雕都是平面石刻浮雕,一般都是以寫實、寫意的手法進行雕琢,且講究畫面的平衡和對程。塔上的人物屬于肖 像浮雕,須彌座的佛傳圖屬于故事浮雕。肖像浮雕主要表現單體的、個別的人物的形貌神態,而故事浮雕除了表現故事中的人物,還要表現出與人物相關聯的復雜情節和場景
無論門是處在怎樣的位置,還是門頂形式的變化,兩門腿以石雕須彌座為群肩(古稱下堿)的形式則不變。各種門在群肩上的雕刻有繁有簡,主要區別在古建須彌座的上泉、下裊部位,有的只是雕出裊線的外形,也有的門樓在上、下裊部位雕成仰覆蓮花瓣式樣的,有的稱八達滿。
宋李誡《營造法式》定下石雕須彌座的規范:“疊砌須彌坐之制:共高一十三磚,以二磚并立,以此為例。自下一層與地平,上施單混肚磚一層,次上牙角磚一層,比混肚磚下齦收入一寸。次上罨牙磚一層,比牙角出三分。次上合蓮磚一層,比罨牙磚收入一寸五分。次上束腰磚一層,比合蓮下齦收入一寸。次上仰蓮磚一層,比束腰出七分。次上壺門柱子磚三層,柱子比仰蓮收入一寸五分。次上罨澀磚一層,比柱子出一分。次上上方澀平磚兩層,比罨澀出五分?!?。寺院須彌座石雕的應用范圍有哪些,故宮建筑石雕須彌座在束腰部位紋飾眾多,如果將每種紋飾都細化比較,至少有幾十種之多。雖然紋飾式樣復雜,但多數紋飾都有一種基礎模式,通過現場拍照整理,可基本歸納出四種模式。
雖也是六層石雕須彌座臺基,但是只在圭角和束腰部位有雕飾。由于臺基較高,往往配有石柱。如城墻上的四座城樓、角樓和御花園內的千秋亭、萬春亭等建筑。有一種比較矮的六層石雕須彌座臺基,一般只在須彌座的圭角、束腰處有雕飾。這種大殿須彌座臺基往往是由一塊石頭雕成,如慈寧花園中咸若館的臺基座。不設圭角的五層石雕須彌座臺基。
在清朝乾隆年間有一部分建筑的須彌座臺基只有五層。如撫辰殿、建福宮及其花園內的延春閣等建筑都是五層須彌座,建福宮后邊的惠風亭,其臺座也是由五層須彌座構成。寧壽宮一組建筑的后部由養性門往北,也都是五層形式的須彌座臺基。從這些建筑中還可以看出五層須彌座臺基主要是乾隆年間的一部分建筑的做法。登錄網址http://www.ivantrejo.com/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