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寺院建筑中,佛臺須彌座應用也比較廣泛三層石雕須彌座。在上、下杭和上、下裊中布滿了雕刻紋樣,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殿三座殿宇的須彌座臺基上面布滿了雕飾。其上仿中滿雕卷草花邊,下仿中分布著八寶圖案,上、下裊則呈仰覆蓮瓣式樣,束腰在轉角處雕如意金剛柱子和碗花結帶。圭腳在靠近轉角處雕如意云,在臺基中間的適當位置上往往也加有如意圭角雕飾,束腰中加腕花結帶雕飾。在佛臺須彌座通體精雕細刻大量花飾的,也只是出現在三座大殿的臺基之上。
寺院石雕須彌座-風格明初風格婉花結帶式,串惋狀花草為主要構圖元素,飄帶為輔助元素。轉角處為如意金剛柱式,柱身直線。婉花頭部出三瓣,后尾處理較為復雜,并以剪刀狀收尾,輪廓明顯。故宮內代表建筑見表主要用于寺院重要殿宇,且以明始建時期為主。
大殿佛臺
宮殿建筑的須彌座可以做單層或雙層,重要的建筑還可以做成三層重疊的石雕須彌座,簡稱“三臺”。如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土字形三臺,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太廟是矩形三臺,天壇的祈年殿是圓形三臺。這三種做成了不同的平面形式。三臺都是三層收退的形式,在每層須須彌座之上,橫臥地伏上立望柱,柱頭雕有云龍、云鳳;柱間安裝尋杖欄板,欄板當中雕有寶瓶云拱;望柱底下伸出石雕的龍頭(螭首),龍口中留有孔洞,螭首既有實際排水的功能,又能起到烘托建筑的作用。
須彌座
寺院佛臺須彌座風格、明初風格碗花結帶式,轉角處為如意金剛柱式(柱身直線)和瑪瑙柱兩種形式?,旇е鶠榘瓦_碼紋,婉花頭部出三瓣,后尾處理簡潔,僅以飄帶收尾。主要用于紫禁城的四座宮門,內廷東西六宮的宮門也多采用此類形式,兩者的區別主要是轉角處理手法的不同。典型的清代佛臺須彌座有6層,自下而上為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上枋;下梟刻仰蓮花,上梟刻伏蓮花。
石雕佛臺是指高出地面的臺子,與建筑物結合時,它就成為建筑物的基座。臺基的形態大多比較方正,四面為磚石壘砌,里面多填土,表面也鋪墁磚石,堅固結實。由于中國古代建筑多為木結構,出于防腐、防潮的需要,所以大部分的建筑都筑建有臺基。早期臺基的造型為平座式(矩形),后由于佛教的傳入,佛像下面的“佛臺須彌座”被移植過來。須彌座即須彌山,是佛教傳說中的世界中心,以須彌山作為佛像的底座以顯示佛的偉大。石雕須彌座的造型是在臺基立面水平方向做凹凸變化,中間束腰呈“工”字形。一個完整的須彌座是由上下枋、仰覆蓮和中間的束腰組成,各部分大多雕飾有精美的紋飾。石雕佛臺的形式不僅被用于宮殿建筑的臺基,還被廣泛用于御碑、獅子、旗桿等單體擺件的基座。
寺廟須彌座
佛臺一種側面上下凸出,中間凹入的臺基,由佛座逐漸演變而來。最早實例見于北魏石窟,形式比較簡單,雕飾不多。從隋唐起使用漸多,成為大殿須彌座、寺觀等尊貴建筑專用的基座,造型也逐漸復雜華麗,并出現了蓮瓣、卷草等花飾和角柱、力神、間柱、門等。宋《營造法式》中規定了石雕佛臺的詳細做法,上下逐層外凸部分,稱為疊澀,中間凹入部分稱束腰,其間隔以蓮瓣。從元朝起須彌座束腰變矮,門、力神已不常用,蓮瓣肥碩,多以花草和幾何紋樣做裝飾,明清成為定式。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須彌座欄桿尺度較宋式為小。登錄網址http://www.ivantrejo.com/了解更多信息